湖工大政字〔2016〕147号关于印发《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17-11-13 点击数:

关于印发《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 知

各二级单位: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省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我校扎实推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鲜明包装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进程的关键阶段。为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学校研究制定了《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见附件)。在广泛征询意见、深入研讨论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2016年12月12日的校长办公会和12月15日召开的学校二届四次教代会分别对本《规划》进行了审议,12月29日学校党委会审定通过了本《规划》。现予以印发,请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湖南工业大学

2016年12月30日

湖南工业大学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年12月30日


目 录

序言.............................................................................................................................................................................................1

第一章 发展成就与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一)办学规模稳定增长.............................................................................................................................................1

(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1

(三)学科水平大幅提升.............................................................................................................................................1

(四)人才资源有力汇聚.............................................................................................................................................2

(五)科技创新势头良好.............................................................................................................................................2

(六)办学特色继续巩固.............................................................................................................................................2

(七)人才培养成果丰硕.............................................................................................................................................3

(八)多元筹资富有成效.............................................................................................................................................3

(九)民生需求有效保障.............................................................................................................................................3

(十)党建工作扎实推进.............................................................................................................................................3

二、主要问题.......................................................................................................................................................................3

三、面临形势.......................................................................................................................................................................4

(一)发展机遇..................................................................................................................................................................4

1、国家重大战略的机遇..........................................................................................................................................4

2、包装转型发展的机遇..........................................................................................................................................4

3、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4

4、区域需求增长的机遇..........................................................................................................................................4

(二)重大挑战..............................................................................................................................................................5

1、教育战略调整的挑战..........................................................................................................................................5

2、区域教育竞争的挑战..........................................................................................................................................5

3、自身学科短板的挑战..........................................................................................................................................5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5

一、指导思想.......................................................................................................................................................................5

二、发展战略.......................................................................................................................................................................6

(一)创新发展战略.....................................................................................................................................................6

(二)内涵发展战略.....................................................................................................................................................6

(三)特色发展战略.....................................................................................................................................................6

(四)和谐发展战略.....................................................................................................................................................6

第三章 办学目标与主要指标..............................................................................................................................................7

一、总体目标.......................................................................................................................................................................7

二、主要指标.......................................................................................................................................................................7

(一)办学规模..............................................................................................................................................................7

(二)校区建设..............................................................................................................................................................7

(三)学科建设..............................................................................................................................................................7

(四)教学改革..............................................................................................................................................................7

(五)人才队伍..............................................................................................................................................................8

(六)科技创新..............................................................................................................................................................8

(七)教育国际化..........................................................................................................................................................8

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9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改革创新的引领能力..................................................................................................9

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9

专栏一:治理能力提升工程......................................................................................................................................10

三、推进学科建设进程,强化内涵发展的主体支撑...............................................................................................11

专栏二:学科建设提质工程......................................................................................................................................11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12

专栏三:教学质量提高工程......................................................................................................................................12

五、加速人才队伍培养,打造优秀人才的集聚高地...............................................................................................14

专栏四:优秀人才汇聚工程......................................................................................................................................14

六、突破科技创新瓶颈,促进重大成果的培植孵化...............................................................................................15

七、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巩固包装教育的龙头地位...............................................................................................16

专栏五:办学特色强化工程......................................................................................................................................16

八、增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中外融合的对接机制...............................................................................................17

九、彰显学校文化品位,提升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17

十、加强民生需求保障,提高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18

专栏六:幸福工大建设工程......................................................................................................................................19

第五章 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20

一、保障措施.....................................................................................................................................................................20

(一)组织保障............................................................................................................................................................20

(二)制度保障............................................................................................................................................................20

(三)经费保障............................................................................................................................................................20

(四)机制保障............................................................................................................................................................20

二、组织实施.....................................................................................................................................................................20

(一)强化舆论引导...................................................................................................................................................20

(二)完善规划配套...................................................................................................................................................20

(三)实施动态监测...................................................................................................................................................21

(四)开展绩效评估...................................................................................................................................................21

附件1: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主体指标表............................................................................22

附件2: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依据................................................................................24

附件3: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数据来源................................................................................26

序 言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省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我校扎实推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鲜明包装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进程的关键阶段。

为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品质、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等国家及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发展成就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攻坚“新校区建设”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两大阶段性任务,在改革实践中稳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为实现“十三五”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办学规模稳定增长

截至2015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83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384人、本科生28238人、专科生1044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59人。另有成教生5360人,独立学院在校生6855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更为协调。

(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新校区建设加速推进,投入3.02亿元完成了图书馆、教学楼、实训中心、学生公寓以及生活辅助用房等21万m2建设任务。实验实训条件逐步夯实,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2.39亿元。文献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227.7万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质,实施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环境美化力度加大,绿化面积达555亩,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5%。后续发展用地得到有效储备,新校区第三期用地已完成25%征拆任务。

(三)学科水平大幅提升

重点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5个省级重点学科并通过了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评审。省、部级学科和科研平台由原来的5个增长到16个,建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硕士学位点布局更趋合理,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

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种,涵盖14个培养领域。“绿色包装与安全”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为学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形成了有力支撑。

(四)人才资源有力汇聚

教职工总数为2380人,其中专任教师1832人。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276人,其中教授254人;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594人,其中副教授46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1人;有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10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和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新增“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7人;新增正高级职称教师91名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8名。

(五)科技创新势头良好

新增3个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湖南省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和4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 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22项、中央财政专项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726项,科研到账经费18751.72万元;获得横向科技项目621项,横向科研经费总计3794.58万元。获省部厅级科技成果奖励91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奖28项,省级社科成果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5206篇,其中SCI/EI/ISTP检索988篇,出版著作207部。授权专利652项,2013-2015年授权专利数均位列全省高校前列。与株洲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茶陵县等地方政府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校地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六)办学特色继续巩固

继续成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联合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单位;承担了工信部《中国包装行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等重大课题和《中国包装工业史》编撰、中国包装大数据平台建设等重大任务,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完善了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包装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主办、承办、协办了一系列包装工业展览、包装高峰论坛和包装学科竞赛,包装教育领域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钻进企业办大学”的东莞包装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得到了省教育厅“湖南省普通高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交流研讨会”的广泛推广。“以院部教学工作评价为主线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被列为湖南省教育强省重点推进工作项目。

(七)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优化招生结构,大幅压缩了专科招生规模,一志愿报考率、录取投档线、优质生源比例不断提高。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和“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受益学生达85%以上。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82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50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先进行列,荣获2012-2013年度“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获得“优秀”。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7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2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性计划项目44项,省级125项。校企合作育人深入推进,与东莞市桥头镇签订了《校镇合作协议》,与中国中车电力机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交通工程学院。

(八)多元筹资富有成效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增加财政收入,争取到化债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9.17亿元,其中化债与奖补资金6.46亿元。置换师专校区、冶金校区等闲置土地,土地出让款达12.65亿元,按政策规定应该收回的11亿多元已收回,为新校区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

(九)民生需求有效保障

教职工收入比2010年人均提高163%,离退休人员收入人均提高102%,特别是2014年大幅提升了全校教职员工绩效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教职员工绩效工资人均提高2233元/月,公积金补贴人均增加268元/月,人均增幅达50%。建成了共2002户、34.7万m2的“山水文园”教工住宅小区,使教职员工有了安居乐业的良好条件。实施“清凉工程”,投入4000多万元为新校区所有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安装了空调。

(十)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水平、民主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获评市级先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化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评价和监督体系建设,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重为师生办好实事,解决问题。

二、主要问题

学科及科技领军人才稀缺,特别是以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芙蓉学者等为标志的大师、名师目前尚为空白。师资队伍整体竞争力不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严重偏低,与国家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基本标准差距巨大。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十二五”期间引进的博士仅占新增人员的39.5%,特别是引进的包装类专业教授、博士不到10人。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少,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没有实现有效突破,科技创新的水平不高。国家级的教学工程项目总量不足,缺乏具有标志性和显示度的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教职员工包括高层次人才在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上的内生动力不足,协同创新能力较弱。教育资源短缺,办学经费较为紧张,本科教育的基本条件亟待改善。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体系尚需进一步优化,培养和引进一流人才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尚未全面形成。这些问题导致学校综合竞争优势不明显,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

三、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重大战略的机遇

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工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为我国工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大飞跃提出了全新要求,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包装转型发展的机遇

包装产业作为中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经济新常态下亟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包装联合会也正在组织编制《中国包装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作为全国包装学科专业体系最完整、包装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的高校,学校在产业转型发展中将大有可为。

3、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进一步增强学科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高校、特色院系、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建设一批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学科专业群”,为高等院校尤其是具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学校作为一所行业背景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在教育综合改革中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4、区域需求增长的机遇

湖南“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中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我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高校,将以湖南的工业转型与提升发展为契机,迎来广阔发展前景。株洲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将全力推动“一谷三区”建设,重点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和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以及服饰、陶瓷、电子等特色产业,建成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我校学科结构、智力资源、科技创新平台等与株洲的产业结构匹配度高,作为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先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大挑战

1、教育战略调整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开放、竞争、创新、转型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高等教育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投入机制等方面迎来重大调整。我校作为一所省属高校,面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必须尽快调整发展思维,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以内涵提升品质,以特色服务需求,举全校之力弘扬和彰显包装办学特色,通过特色优势学科和一流本科教育,夯实跻身“双一流”的基础与实力。

2、区域教育竞争的挑战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几所重点大学在全国高校的综合排名位次逐年前追,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具有绝对优势、在国内具有显著影响的一流学科;非重点大学也在学科、资源、人才、市场、质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加强建设,提升实力,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优势与品牌;一批学院类型的高校以应用转型为契机,加快建设步伐,抢占发展空间,全面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全局来分析,我省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我校与省内重点大学相比,在办学基础、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从特色优势学科、高端人才队伍、重大平台与项目、高水平教学与科研成果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提升。

3、自身学科短板的挑战

目前,我校在学科建设上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省级重点学科数量严重不足,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紧缺,国家级的学科研究平台尚为空白,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在国家一级学科目录中,包装的学科地位一直难以明确,我校集成多学科、最具竞争力的包装教育特色在学科归属上处于尴尬境地,学科优势难以充分彰显。因此,我们必须以“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培养项目验收和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契机,集全校之力,汇全员之智,优化学科格局和资源配置,强基础、补短板、扬特色、提水平,形成“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支撑。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建设一流学科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自觉服务湖南省第11次党代会提出的“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进一步突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创新的先导性作用,不断探索新常态下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和特色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全面推进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的落地与落实,全面增强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跻身“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战略

(一)创新发展战略

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不断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和工匠精神,有效集聚与整合好学院、团队、学科和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切实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体系、平台、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学校内部以及校政、校地、校企之间的开放、融合与共享发展机制,建设利益攸关体和发展共同体。

(二)内涵发展战略

实现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着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实现人才培养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科建设从单一学科优势向跨学科集成优势的转变,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内在治理从治标向标本兼治的转变,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特色发展战略

坚定发展包装教育特色,不断巩固在全国包装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地位,掌握在包装科技创新领域的话语权,全力打造包装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包装科技创新的高地,将学校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国家智库。坚持学科专业特色深度对接包装产业和地方工业,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高层次、高水平学科人才队伍,增强特色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中的引领作用。

(四)和谐发展战略

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党风引领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推动优良校风的培育。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秉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形成和衷共济、和谐共事、和谐治学、和谐施教的整体氛围。把增进师生福祉、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汇聚正能量,形成推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章 办学目标与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依托行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培养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具有宽广的学科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市场意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和良好职业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聚焦两大核心目标,实现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一是顺利通过“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培养项目建设验收,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二是大力增强学校跻身“双一流”的综合实力,形成冲击省内和国内一流学科的综合优势。围绕两大核心目标,整体推进各项事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为实现2030年基本建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鲜明包装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指标

(一)办学规模

稳定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到2020年末,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稳定在32000人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人数不少于30人,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少于2000人,本科生约30000人,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控专科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独立学院和成人教育,独立学院学生规模稳定在6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在2600人/年左右。

(二)校区建设

完成总面积16.18万m2主体建筑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建成综合体育场馆、包装教育综合楼、包印教学楼、城规学院及交通工程学院教学实训中心等教学行政用房10.07万m2、学生公寓二组团及第四学生综合服务中心等生活服务用房3.9万m2;建设2.2万m2的配套服务工程以及15个各类球场。至2020年末,基本建成“园林式、智慧型、现代化”新型生态校园,成为湖南省平安高校和文明高校。

(三)学科建设

以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建设一流学科为核心,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博士授权建设学科的示范带动,打造持续发展的骨干学科群,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顺利通过“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继续招收和培养本项目博士学位高级专门人才。围绕博士点建设12~15个校级重点学科,2~3个优势特色学科进入省内一流行列。

(四)教学改革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70个左右,面向包装的专业占总数的20%以上。各专业特别是体现我校包装教育特色的专业在湖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处于前列。建设4~5个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一流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达到2个,新增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力争在线开放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的更大突破。巩固和扩大东莞包装学院的教学改革成果,有效构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一体化建设模式,全面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建设2~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不少于5项,争取国家教学成果奖实现新突破。

(五)人才队伍

——师资队伍总量与质量。生师比不超过17:1。教师在校外完成某一学历(学位)教育的达90%以上,具有国内外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该比例达70%以上。建成博士生导师100人、硕士生导师600人的导师队伍。

——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重点引进和培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国内一流学者3~5名、国内领先的学科研究团队3~5个。新增4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新增博士学位人员不少于500人。

(六)科技创新

——科研项目。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累计超过800项,其中国家级(含教育部)项目200项以上。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年均30项以上,国家社科基金年均7项以上,力争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取得“零”的突破。继续争取1~3个省部级重大专项项目。师均年度科研经费达到10万元。

——科研平台。积极争取十三五”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新增2~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

——科研成果。实现国家级奖励新突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0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5000篇左右,其中排名ESI前0.1%的论文1~3篇,排名前1%的15~20篇,排名前3%的35~50篇。出版学术专著55部以上,申请专利不少于1000项。

(七)教育国际化

外国留学生规模突破50人,其中学历教育留学生占20%以上。每年出国(境)的交换生和短期交流生超过30人。留学三个月以上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10%,部分优势学科达到20%以上,重点学科的骨干教师均有3个月以上的出国学习经历。争取建立1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科研协作平台和1个国际化产学研基地。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到1~2项。

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针对“十三五”期间的两大核心目标,学校将集中全力完成十大主要任务,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改革创新的引领能力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力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两级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校内课堂、讲座、论坛、社团以及各类媒介的管理,进一步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与体系,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严格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加强干部队伍培养、管理,充分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在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果,有效整改各级组织、各级班子和广大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坚决治理“庸、懒、散、浮、拖”行为,有效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持久动力,营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整体氛围。

——加强党风廉洁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健全责任分解和传导机制,把反腐倡廉建设和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深化党内监督,落实“一岗双责”,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执行党的各项纪律和“三重一大”重大决策制度的监督检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加大党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等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推进“阳光工程”。深入开展党风廉洁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问责职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以党章为引领,推进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清理,通过废止、修订和重新建章立制等形式,着重解决好制度缺失、制度滞后、制度矛盾等突出问题。

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和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决策机制,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绩效管理与考核。全面落实部门与院部党政负责人“一岗双责”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自主的学术体系。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支持学术委员会按照章程独立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落实教授治学,保障和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学术行为,培育潜心研究、严谨求实的学风,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

——建立民主的监督体系。完善校、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向教代会报告机制、教代会提案工作机制和教职工参政议事机制,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办学知情权、管理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民主监督作用。完善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畅通投诉渠道,保障师生知情权和监督权。

专栏一: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以学校章程为引领,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为目标的“治理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是:

1、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突出党委把握政治方向、确定发展方向的首要职责,健全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党委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升党委统揽全局、梯次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能力。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对违反决策程序、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

明确校、院两级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赋予学院应有的自主权。鼓励学院按照学校整体战略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组织和实施模式,建立有利于发挥学校整体竞争优势和学院办学积极性的内部管理体系。

3、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着力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全面形成用制度管权、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规范化管理机制。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学校和学院、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不断激发各类办学要素的活力,形成推动学校改革创新的整体合力。

4、实施全员治理能力提升计划

构建分层分类、人岗相适的全员治理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健全治理能力考评、督查、问责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管理人员的治理能力、工勤人员的服务能力、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三、推进学科建设进程,强化内涵发展的主体支撑

——深化学科发展内涵。以主动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包装现代化为立足点,优化学科结构,构建与包装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发展与组织模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推动工科、理科、文科与包装教育特色的深度融合,把大包装学科群做优做强,加快形成包装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群。

——优化学科整体布局。完善学科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使学科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完善招生计划、扶持政策、资源配置、评估验收等多元调控手段,有效整合和利用学科资源,引导学科建设与发展。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干、基础学科为支撑、新兴交叉学科为增长点,形成特色鲜明、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学科体系,2~3个学科形成冲击“双一流”的综合实力,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

——突出学科建设重点。确立分级分类清晰的学科建设梯队,重点建设好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设计学、生物医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6个博士点建设学科。以国内一流为目标,加大重点学科培育力度,构建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优秀学术人才队伍,在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上给予重点保障,打造优势突出的学科建设成果。

——凝练学科发展特色。完善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包装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包装的学科集成优势,进一步拓宽包装相关学科领域,将学校的包装教育特色转化为学科特色。坚持学科发展与湖南“科教强省”建设和株洲“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机对接,主动服务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通用金属材料和新型陶瓷基材、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株洲传统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学科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自身特色。

专栏二:学科建设提质工程

实施以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为重点,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学科建设提质工程”。重点是:

1、构筑高端学科平台

加强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中心)的建设,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以及包装行业的学科平台,实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有效提升学科平台建设档次。

2、推动学科整体提质

支持将现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或专业硕士学位点;将冶金工程、体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作为学术学位硕士点建设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增列建筑与土木工程、法学、控制工程、翻译等专业硕士学位点。

3、打造重大学科成果

重点建设好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设计学、生物医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6个博士点建设学科。每个博士点建设学科都要超过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点申请条件。其中,每个学科至少要承担20项国家级项目,科研到账经费达到工科2000万元、文科800万元以上;5年至少要获得5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规划建设期内至少要获得1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工学各方向成员年人均发表SCI/EI论文1篇以上,管理学和艺术学年人均在校定B类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实施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包装类、机械类、冶金类、交通类、电子类、陶瓷类和管理类等特色专业群。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或建设水平低的专业,进行撤并关停。推进教学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评价机制、学生考核机制,加强校企合作育人,促进本科教育特色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高水平教材、开放共享的实习实践基地和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平台。积极组织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第二课堂教学拓展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注重研究生分类培养,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过程,加强对培养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加强导师队伍的遴选、建设与考核,强化导师育人责任。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大力提升“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培养项目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整体推进党政干部和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训练体系,系统推进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培育推广等工作。积极争取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地和风险投资支持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好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探索各类资源共享机制。设立20个左右创新创业实验班,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度培养。

专栏三: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实施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系统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质量提高工程”。重点是:

1、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全校进一步深化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宣传教学的理念与共识,在全体教师的思想深处确立“教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的价值追求。修订学校《教学奖励办法》,加大对国家级、省级重大教学项目、重大教学成果、重要教学与学科竞赛以及教学类专项荣誉的奖励力度,激发全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争先创优的内驱动力。

2、夯实本科教学基本条件

完成10.07万m2教学行政用房建设任务,解决教学用房紧张问题;加强对现有教学用房的维修,加快教学、实验用房的功能改造;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软件的建设力度,提升本科教学的数字化程度和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

3、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完善以院部评价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参加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科专业认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生论文抽检等第三方评估评价;科学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确保高水平通过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4、构建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教学制度,建立涵盖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档案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在内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培养过程跟踪和质量反馈机制、教师教学投入和教学条件保障机制;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优化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完善奖优惩劣机制。

5、增强教育教学改革实效

加强教学改革研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学生考核办法,强化过程性、发展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达30%以上。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广东莞包装学院创新培养模式,增强校外实践基地的专业覆盖度和学生受益面。构建“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双进”机制,发挥校企双方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

6、创新多元合作办学模式

深化政校企研合作,与中国中车集团合作建设好交通工程学院,与醴陵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好醴陵陶瓷学院,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学院,与李可染画院合作建设李可染艺术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与前沿科学、区域经济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

五、加速人才队伍培养,打造优秀人才的集聚高地

——加大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以学科和专业群发展领军人物为重点,精准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建立竞争性人事管理机制、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吸引和培育更多学术骨干,着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团队。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拔尖创新人才汇聚。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赋予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基本形成数量、规模、结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分年龄、分领域、分类型实施人才梯队培养。加快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与科研的权重设置,双向打通教学、科研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培育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强化岗位培训和系统培养,建设一支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管理干部队伍。完善管理干部晋升和交流机制,畅通管理干部职业发展通道。全面实施二级单位领导任期制,强化任期目标责任考核。

——优化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构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机制,强化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教师外出进修、在职教育、学历提升、职级晋升的平台与通道。加大教授、博士工作室建设与配置力度,改善高层次人才科研与学术条件。采取低职高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破解教师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的瓶颈。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区别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不同类型,建立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特长与优势的分类评价体系。

专栏四:优秀人才汇聚工程

实施以学科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为引领,以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支撑,以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国内外有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为目标的“优秀人才汇聚工程”。重点是:

1、加强“创新团队”培养

以重大课题或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国家或省部级实验室(中心、基地)、学校科技创新平台或研究机构为载体,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核心,跨学科、跨院系组建若干创新团队。完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的选拔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10名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高层次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40名左右的校级“优秀学术带头人”;在全校优势特色学科中打造3~5个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科研团队。

2、实施“渌江学者计划”

构建“渌江学者”、“渌江名师”、“渌江英才”三级组合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汇聚一批创新型拔尖人才,引领学科和师资队伍整体升级。培养和引进2~3名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3~4名科技领军人才。在包装、新材料等特色优势学科,形成以“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为标志的人才高峰。在基础、人文经管等学科,形成以“芙蓉学者”、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为标志的人才高地。

3、加快“双高”人才汇聚

制定培养和引进“双高”人才的特殊政策,确保新增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少于500人,在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显著改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的同时,凝练若干个学科团队、创新团队,通过建立人才高峰打造学科高原。

4、实施博士培养工程

制定专任教师学历提升政策与制度,推动中青年教师学历发展和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显著提升。从2017年开始,启动“博士培养工程”,出台激励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相关政策。

六、突破科技创新瓶颈,促进重大成果的培植孵化

——创新科技工作思路。立足大目标,瞄准高层次,全力构建“一个核心、两大支点、三种导向、四重驱力”的科技工作行动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发挥好优势学科领域的资源集成优势,持续提升我校的科技核心竞争力;“两大支点”是指科技工作必须立足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和“双一流”建设两大中心任务,在高层次团队、平台、项目和成果上实现重大飞跃;“三种导向”是指围绕学科搞科研、围绕包装搞科研、围绕湖南的支柱产业和株洲的特色产业搞科研,形成学校的科研特色;“四重驱力”是指通过政策驱动、平台驱动、团队驱动、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驱动,增强科技工作的内生动力、创新合力和竞争实力,实现科研参与率、项目立项率、成果转化率的“三率齐升”。

——突出科技创新重点。重点推动国家级重大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利用独特的包装教育特色,争取布局一批行业“十三五”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好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科研体系中的创新驱动作用,形成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成5~6个学科集成和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整合优势特色学科团队资源,出台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级课题与项目的管理办法、考核机制和激励政策,大力提高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数量、申报质量和立项率,力争基金项目申报率、立项率、优秀率保持与全省同类高校同等水平甚至领先水平。完善对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形成有利于激发科研内生动力的管理模式。构建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围绕地方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做好产业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大文章。

——推动重大成果孵化。充分运用好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平台优势,促进创新资源有效聚集,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包装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的培植与孵化。积极承担或参与重大专项,围绕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等重点科研领域,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力量。瞄准国家级重点项目、平台,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争取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实现新突破。加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找准校地对接的关键领域,主动对接和融入地方产业发展,深度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构建引进项目、转化成果的绿色通道,推动关键技术和重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七、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巩固包装教育的龙头地位

——推动包装学科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主任单位的特殊作用,加强包装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机理研究,致力争取包装的独立学科地位。与兄弟院校组建包装教育合作发展联盟,构建包装学科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引领和推动包装学科发展。突出学校的大包装学科群优势,保持并进一步强化包装设计、包装材料、包装机械、包装印刷、包装自动化、包装经济、包装企业管理等特色研究方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围绕包装行业工匠精神的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工学、理学的交叉融合,实现学科资源、学科团队与包装教育特色的有机对接。

——加快包装人才培养。将包装专业在全校本科专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0%以上,通过专业融合发展,凝练更为明确的包装专业方向。在硕士学位点建设中,重点向包装专业或融合包装特色的专业倾斜。加强“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培养项目建设,确保顺利通过项目建设验收,实现从博士培养项目到博士学位点的重大跨越。进一步完善本科—硕士—博士的包装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模,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凝练包装教育的优势品牌。

——致力包装科技创新。瞄准包装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承担国家、行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培植、孵化和转化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对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支撑。加强与包装企业的深度对接,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为包装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服务的能力。引导创新成果申报“中国包装技术奖”,通过行业重大奖项加快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的培植。驱动创新成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转化与应用,实现包装科技创新与包装专业建设的有机对接。

——促进包装文化传承。将包装文化纳入学校的文化体系进行系统建设,让每一个师生都充满包装情怀,融入包装特质。牵头编纂我国包装工业史上第一部发展史书——《中国工业史·包装工业史》,使其成为承载包装文化的精品文献,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经典教材。继续主办好“中国绿色环保包装与安全设计创意大赛”,积极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包装学术会议,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包装文化的传承中心。

专栏五:办学特色强化工程

实施以学科为支撑,以优质资源为依托,以对接和引领包装工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强化工程”,进一步巩固学校在包装教育界的龙头地位,强化在包装产业界的支撑作用,使学校真正成为影响力大、认可度高的包装人才培养基地、包装科技创新高地和包装文化传承阵地。重点推动以下项目建设:

1、至少新增1个目录外包装本科专业;

2、至少引进和培养50名以上包装专业的教授、博士;

3、争取在学校布局一批包装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和“中国包装工业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平台;

4、学校设立“绿色包装与安全”专项研究基金,每年立项一批对接性研究项目,形成一批系统性研究成果;

5、牵头组建中国包装行业高端“智库”;完成工信部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包装行业转型发展政策措施研究》,牵头编制工信部、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6、建设中国包装大数据库,形成中国包装工业数据中心;

7、建设中国包装科技园;

8、建设中国包装研究院;

9、建设中国包装博物馆;

10、建设学生“双创空间”。

八、增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中外融合的对接机制

——深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逐步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研合作、管理服务等方面与世界知名大学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优秀创新人才。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国外高校强势学科以及同类高水平高校的校际沟通与合作。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推进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有计划地推进境外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

——拓宽教师对外交流渠道。鼓励教师出国进修、访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著名高校组织的各类高水平学术研讨班和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申请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改进外籍教师和留学归国人员的聘用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渠道,面向全球广揽贤才。

九、彰显学校文化品位,提升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

——强化核心价值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理念认同、目标认同和价值认同,提升大学文化建设内涵。倡导学术民主与自由的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潜心治学和科研的学术环境。积极参与文化对话与交流,努力使广大师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多元文化的融合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组织与社团、校友组织与网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不断增强学校的文化张力。

——加强人文校园建设。按照融文化性、艺术性、个性化为一体的建设理念,合理设计学校新建工程的布局和造型,实现校园基本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高度统一。加强校园人文景点建设,重点建设好包装文化广场、陶醴园、包装设计艺术走廊、包装名人走廊、炎帝文化走廊、知名校友走廊等以“包装文化”和“炎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景观,力求达到使用功能和美育功能的统一。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校史陈列馆、包装博物馆、李可染艺术馆,为包装文化、学校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载体和阵地。完成教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和学生文化活动场地的建设,加快建设以体育馆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文化公园项目。加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应用,规范学校文化符号的使用与管理。承办好2018年“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完善校友工作体系和沟通联络机制,强化校友的母校情怀,重视校友的文化代言人作用。组织好2018年建校60周年校庆活动,传承优良办学传统,增强师生的爱校情怀和文化自觉。

十、加强民生需求保障,提高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成综合体育场馆、包装教育综合楼、包印教学楼、城规学院及交通工程学院教学实训中心、学生公寓二组团等项目建设。加大已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运动场馆以及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修缮、维护和改造力度,提升建筑质量和设施标准。加快教学、实验、科研仪器设备配套和升级换代。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成学校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信息平台,实现校园网络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化。

——持续推动民生建设。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确保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学校改革与发展成果共享。加强校园公共服务设施、文体活动设施和医疗服务条件建设,不断改善教工、学生食堂伙食质量,提升师生员工的生活品质。健全学生多元资助体系和特殊群体就业帮扶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关注教职员工的合理诉求,关心离退休同志的生活,增强教职员工的家庭归属感、职业神圣感、事业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

——提升师生精神追求。弘扬“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倡导爱校荣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树立明德精业、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增强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更加关注师生身心健康,积极拓展事业发展平台,提升师生员工的生命质量。

——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推进校园亮化美化工程,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居乐业的优良环境。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完善校园安保体系,提升校园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和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突发应急管理机制和响应机制,有效维护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专栏六:幸福工大建设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实施以条件改善、利益保障、成果共享、发展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工大建设工程”。重点是:

1、打造人文生态校园

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完成总面积26.37万m2主体建筑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其中教学行政用用房20万m2、学生公寓及食堂等6.3万m2,持续改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活服务、创新创业的支撑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生活休闲等配套设施。推进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人文景观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和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建设两型示范校园,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与发展的学园、工作与生活的乐园、理想与精神的家园。

2、加快民生项目建设

在保持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对原工学院校区老旧建筑的功能改造。加快建设综合训练场、教工活动中心和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营造自然、宁静、平和、安详的校园氛围。加速校园交通设施建设,完成校内交通指示系统、车牌识别系统、人车分流系统、封闭管理系统、校园公交系统和停车泊位等建设项目。完善以技防为核心的校园“三防”体系,建成布点合理、覆盖广泛的校园监控系统。

3、完善福利待遇制度

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各项福利待遇制度,稳步增长工资收入。鼓励并支持教职工通过增加知识价值,扩大收入来源,实现价值提升。关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完善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4、健全学生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和成长激励机制,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抓好落实。进一步完善面向学生的服务体系,建好和用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各二级学院特色成长辅导室。进一步扩大学生事务中心服务内容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文体等服务设施,以高质量服务助推学生成长。

第五章 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根据目标任务,落实建设举措和工作责任,确保各项主要任务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在规划的组织实施中,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学院及全校教职员工尤其是中层骨干个人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重大事项决策中,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坚持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科学有序进行。加快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以《湖南工业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内部制度体系。强化制度刚性,坚持有章必循,确保学校《章程》及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

(三)经费保障

坚持多元筹资和开源节流,确保办学资金来源广阔、充分保证。完成“十三五”建设任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资金、学生学费收入、科技学院办学收入、株洲市政府征地补偿、存量土地置换收入、后勤服务和社会服务收益等,经费主要开支方向为人员经费、运行经费、发展经费等。

(四)机制保障

实施包括内部机构、干部任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教育教学、院部管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强劲动力和强大合力。

二、组织实施

(一)强化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报刊、网络和群众性活动,宣传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战略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提高全校对规划落实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规划顺利实施和学校优化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在规划实施进程中,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校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二)完善规划配套

依据本规划,组织相关牵头职能部门制定基本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学校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作为总规划的配套。各学院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形成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体系。

(三)实施动态监测

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对各部门、各院部的督导检查,重点监测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成效。实行进程报告制度,及时把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重大问题的监测报告制度,适时调整规划。把规划组织实施的进度、质量与成效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开展绩效评估

按照“一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达成”的原则,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确定各项建设指标和建设任务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明确年度、中期和建设期满后的绩效评估制度,按照规划实施要求和目标达成情况对责任主体进行处罚或奖励,切实推动各项任务和项目的落地实施。

附件1:

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主体指标表

类 别

分 项 指 标

2020年末

指标属性

在校生总规模(人)

≥32000

预期性

1、博士研究生(人)

≥30

约束性

2、硕士研究生(人)

≥2000

约束性

3、全日制本科生(人)

≥30000

约束性

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人)

≤6000

约束性

成人教育招生规模(人/年)

≤2600

预期性

新增建筑面积(万m2

16.18

约束性

1、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万m2

10.07

约束性

2、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万m2

3.9

预期性

省级平安校园、省级文明高校

建成

约束性

新建校级重点学科(个)

12~15

预期性

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个)

2~3

约束性

进入省内一流学科行列的学科(个)

2~3

预期性

“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培养项目建设验收

通过

约束性

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获批

约束性

本科专业数(个)

≤70

约束性

包装专业占全校专业的比例(%)

≥20

约束性

省内领先的一流专业(个)

4~5

预期性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个)

2

预期性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个)

4

预期性

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个)

3~5

约束性

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本)

2~3

预期性

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项)

≥5

约束性

师资队伍

生师比

≤17:1

约束性

高学历比(%)

博士学位(%)

≥50

约束性

1、博士点建设学科博士学位教师(%)

≥70

导师队伍(人)

硕士生导师(人)

≥600

约束性

博士生导师(人)

≥35

约束性

高层次人才

新增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人才(人)

3~5

预期性

新增博士学位人数(人)

≥500

约束性

培养国内领先科研团队(个)

3~5

预期性

新增省级科研创新团队(个)

4

约束性

科研项目与经费

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数(项))

≥800

约束性

其中:省部级重大项目数(项)

1~3

约束性

国家级项目数(项))

≥200

约束性

1、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年均项)

≥30

约束性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均项)

≥7

约束性

师均科研经费(万元/年)

≥10

约束性

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个)

2~3

约束性

新增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个)

2~3

约束性

科研成果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项)

≥30

约束性

发表学术论文(篇)

5000

预期性

1、排名ESI前0.1%的论文(篇)

1~3

预期性

2、排名前1%的论文(篇)

15~20

预期性

3、排名前3%的论文(篇)

35~50

预期性

出版专著(本)

≥55

预期性

申请专利(件)

≥1000

预期性

外国留学生规模(人)

≥50

预期性

年出国交换生(人)

≥30

预期性

留学3个月以上的专任教师比(%)

≥10

约束性

建设国际科研协作平台(个)

1

预期性

建设国际化产学研基地(个)

1

预期性

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

1~2

预期性

说明:预期性指标是指期望完成的指标,约束性指标是指必须完成的指标。

附件2:

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发[2010]12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3、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

5、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教党[2014]39号)

6、教育部关于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教政法[2016]1号)

7、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38号)

8、教育部 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教基[2015]7号)

9、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党[2015]31号)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教技[2016]2号)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厅函[2016]115)号

12、《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

13、关于印发《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湘教发〔2016〕45号)

14、《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的通知》(湘政发〔2015〕45号)

15、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6、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17、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湘教通〔2016〕349号)

18、关于做好全省高校章程实施工作的意见(湘教通〔2016〕87号)

19、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5]45号)

20、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1、株洲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22、株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23、《湖南工业大学章程》

24、湖南工业大学第二次党代会报告

25、《湖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附件3:

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数据来源

1、湖南工业大学第二次党代会报告

2、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

3、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基本建设规划

4、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讨论稿)

5、湖南工业大学“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讨论稿)

6、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人事处、基建处、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社科处、

科技处报送的数据。

CopyRight 2015-2020 湖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湘ICP备08106044号   邮箱:fzghc201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