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Welcome to our website
 
 

服务地方经济,高校应平衡“行业”与“区域”

2023年10月17日 09:32 摘自《中国科学报》 点击:[]

作为东北大学主抓科技规划相关工作的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对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话题有着深切体会。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但有些高校的工作似乎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校原有学科方向与所在区域要支持的行业之间存在‘失配’现象。”换言之,唐立新说,学校的优势专业不能为区域优势行业或急需发展的行业提供足够支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

要提升相关水平,高校首先要调整自身战略方向。当然,地方政府也要认真思考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是什么,自身发展能否与这些专业形成呼应,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这其实是一个双方‘相向而行’的过程。”唐立新说。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得愈加紧密,校地双方间的合作意愿也都在加强,但在一些具体做法上,高校需要进行某些调整,才能更好适应地方的要求。

   “在学校层面,服务地方经济必须上升到战略共识的高度,这是高校做好相关工作的前提。” 唐立新说,在此前提下,高校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通过有组织科研,避免老师“单打独斗”。唐立新表示,在服务地方经济的问题上, 教师的单打独斗不能说一定没有好的效果,但很容易出现单点化和碎片化的弊端。通过有组织科研,高校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将高校的相关科研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对地方经济形成系统化的支撑。

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考核体系进行某种程度的转型。具体而言,如果高校充分认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应该在绩效以及相关政策方面,给予教师不亚于发表论文,甚至发表高级别论文的支撑与奖励,由此调动教师服务地方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国内高校通过‘破五唯’ 等方面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此外,地方也要给高校从事相关工作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学校来说,取得某项成果要经历一个过程,急躁不得。一些新成果前期由于缺乏充分的验证,可能会在后期出现某些问题。这属于正常现象,需要调整与改良的过程。”唐立新表示,地方、社会舆论等要对此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要尊重科学与技术的规律,不能过分追求目标和结果。

“校地双方要建立经常性沟通渠道,彼此尊重,才能让校地合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上一条:如何打造无边界的中外合作大学 ——来自中外合作办学研讨会的观察
下一条: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山东青岛盛大开幕

关闭